每隔一段時間,微信朋友圈就會被一些“小測試”刷屏,比如輸入姓名、星座就會生成各種測試結果。不過,這樣“好玩”的事,你最好離它遠點。昨日發(fā)布的《瑞星2016年上半年中國信息安全報告》顯示,社交游戲和社交網站已成為大規(guī)模數據泄露的重災區(qū)。
朋友圈“測試”
或為竊取信息
前段時間,不少福州市民都能在朋友圈中看到好友分享他的姓名、星座和各種測試結果,只要掃描二維碼,就能生成相應的模板。記者掃描二維碼后出現一個微信公眾號,關注后公眾號自動回復一個鏈接,點進去閱讀原文,輸入姓名和生日等信息,10秒后就生成了測試結果。記者試了不同的名字,生日不變,結果都是一樣的。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說,目前很多互聯(lián)網公司為吸粉,采取互動游戲、個性分析、H5頁面等方式,竊取用戶個人信息,獲取信息的公司可以進行大數據分析、精準營銷甚至詐騙。正因如此,這種“測試”出來后第三天就被強制下線。
發(fā)布簽類測試
將被封號處理
上半年發(fā)生的重大安全事件中,很多與社交網站及社交軟件有關?!度鹦?016年上半年中國信息安全報告》顯示,6月,LinkedIn、MySpace、Tumblr還有VK.com等社交網站相繼被黑客攻陷,大量用戶數據在黑市倒賣。超過3200萬Twitter用戶的登錄信息,在黑市以10比特幣的價格(超過人民幣38000元)出售。
“社交網站和互聯(lián)網科技公司的主要業(yè)務集中在線上,注冊用戶相對多,人員信息較為完善,相對于傳統(tǒng)行業(yè),更容易獲取數據。此外,社交網站的平臺用戶群體數量龐大,即時性強,個人信息更新速度快,符合黑客需求。”瑞星安全人士表示,現在對于社交網絡的個人信息獲取確實比較泛濫,很多人上當受騙。上述“測試”活動采集用戶的真實信息,這些信息會和手機的IP、串號進行綁定,這樣就可以把網絡上虛擬的賬戶和現實中的個人身份進行綁定,再有針對性地進行策劃。
微信方面表示,近期微信公眾平臺及朋友圈出現畢業(yè)簽、月份簽等測試活動。這類違規(guī)行為給用戶帶來騷擾,一旦發(fā)現微信公眾賬號發(fā)布簽類測試行為,微信公眾平臺將視情節(jié)對違規(guī)公眾號進行刪除關注用戶(粉絲)及封號處理。(記者 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