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央行行長助理:凡是搞金融都要持牌經營、納入監(jiān)管
9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助理劉國強出席了“2017金融街論壇”并演講,劉國強指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既要善于“做加法”,也要勇于“做減法”。這是經濟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和現(xiàn)實矛盾決定的。
劉國強指出,下一階段,減法還要做,而且在一些方面要加大力度去做,特別是以下幾個方面:1、要把杠桿率減下來。這是服務實體經濟的關鍵舉措。2、把金融亂象減下來,凡是搞金融都要持牌經營,都要納入監(jiān)管,都要立足于服務實體經濟。3、要把不符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這方面的資金減下來。這樣我們才能騰出資源服務于符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的實體經濟,才能培育出新的結構、新的動力。
以下是文字實錄:
劉國強:尊敬的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今年是金融街論壇舉辦的第六年,正值全面落實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和迎接黨的十九大召開之際,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李克強總理工作部署,是金融部門承擔的光榮使命和首要任務。
近年來,隨著經濟金融發(fā)展,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出現(xiàn)一些深刻的變化,金融業(yè)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較快,部分資金在金融體系內部停留時間過長,出現(xiàn)脫實向虛傾向。針對這些問題,總書記在金融工作會上特別強調,做好金融工作的重要原則就是要回歸本源,把服務實體經濟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全面提升服務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huán)節(jié),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多樣化的金融需求。這一重要論述明確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指導思想、重要原則和基本任務,為金融業(yè)今后一段時期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作為金融領域的工作人員,就是要學習好、領會好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形成工作思路,抓好落實。應該說這個學習過程是不斷深化的過程,越學習體會就會越多。今天我集中向大家匯報一點學習體會,那就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既要善于做加法,更要勇于做減法,我想分兩個層面講,一個層面講為什么,另一個層面講怎么做。
第一個層面,為什么既要做加法,也要做減法。
我認為這是經濟發(fā)展的特征性決定的,也是現(xiàn)實矛盾決定的,經濟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就是新常態(tài)。這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是經濟發(fā)展進入新常態(tài)后召開的,完成會議確定的任務必須把新常態(tài)作為大邏輯,新常態(tài)的“四個新”,新的速度、新的結構、新的方式、新的動力,用一句話串起來,就是要適應經濟增長由高速轉向中高速這個客觀趨勢,把更多的精力用于轉方式、調結構和培育新動力上去,提高發(fā)展的質量和效率。面臨的一個現(xiàn)實矛盾是,供給結構不適應需求升級的需要,產能嚴重過剩,經濟杠桿率較高,金融脫實向虛。簡單說一句話,供給側產能過剩和需求側流動性過剩并存。
存在這樣的矛盾有客觀必然性,很多發(fā)達國家也都經歷過,雖然我們國家認識比較早、行動較快,但是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還需要再努力相當一段時間。適應新常態(tài),解決現(xiàn)實矛盾,就比較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就是用改革的辦法,把該加的加上去,該減的減下來,優(yōu)化經濟結構。去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今年是深化之年,去年攻堅突破以后,今年再擴大領域,優(yōu)化政策,深入推進。實踐證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任務是很繁重的,需要久久為功。但是,實踐也證明了另一方面,只要我們有決心、有行動,也能夠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比如說鋼鐵、煤炭去產能、供求關系很快就起了變化,價格很快回升,效應很快好轉,由全行業(yè)虧損變成全行業(yè)盈利,這樣財政收入增加了,銀行不良下降了,職工就業(yè)和收入也有保障了,企業(yè)的投資意愿、投資能力也就上去了,這些都是內生動力,這就是做減法的效果。在加法上進行補短板,既推進了“十三五”重大項目的落地,也增強了需求的支撐,作用也是很明顯的。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經濟工作的主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也必然要服務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做加法,也要做減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自然也要做加法和減法。這是一方面,為什么。
另一方面,怎么做。
從做加法看,這是經濟下行以后本能的想法,大家都很容易往這方面努力,在客觀上也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真正做起來,要做好也不容易,這幾年我們國家也探索了一些好的辦法,比如說推進重大項目建設,我們加大了財政、金融政策的配合,推動政府和民間合作搞建設,就是PPP。再比如我們積極探索普惠金融,創(chuàng)造大量金融工具,在信貸方面,就是間接融資方面完善擔保體系,創(chuàng)新抵押物,推動信用體系建設,包括兩權抵押、專利權抵押、供應鏈融資、扶貧再貸款等,總共有幾十種工具。在債券融資,就是直接融資方面開發(fā)了綠色債券、雙創(chuàng)票據(jù)、扶貧票據(jù)、社會效應債券、資產證券化產品等等,也都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初步核算,2015年到今年上半年,非金融企業(yè)債務融資工具為企業(yè)節(jié)省資金成本2000億元。這些加法措施在目前都是很有針對性的,在未來也必須堅持優(yōu)化。
在做減法方面,這幾年有很多好的做法,尤其是今年以來,杠桿率降下來了,脫實向虛的問題也得到了一定的抑制,下一階段,我認為減法還要做,而且在一些方面要加大力度去做,特別是以下幾個方面:
1、要把杠桿率減下來。這是服務實體經濟的關鍵舉措,因為在高杠桿的情況下,資產價格必然膨脹,這就導致了一方面會把資產從實體經濟中吸引過去,另一方面,也會提高實體經濟的經營成本,有些很好的企業(yè)因為一些地方房價大幅度上漲,也撐不住,被迫遷走了。吸引資金和推高成本這兩方面相互作用,經濟就必然脫實向虛了,因此要堅持穩(wěn)健中性的貨幣政策,使杠桿率有序降下來,這是服務實體經濟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2、把金融亂象減下來,非法集資、亂加杠桿、亂做表外業(yè)務、違法違規(guī)套利等不但直接增加了金融風險,而且都是金融脫實向虛的途徑,把這些減掉,自然就會有相當部分資金回歸到實體經濟當中去。金融創(chuàng)新是大勢所趨,但也不能偏離實體經濟的需要,必須認識到金融業(yè)的外部性、公共性非其他行業(yè)可比,因此凡是搞金融都要持牌經營,都要納入監(jiān)管,都要立足于服務實體經濟。
3、要把不符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這方面的資金減下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不是來者不拒,不能成為幫助落后產能脫困的借口,甚至成為給僵尸企業(yè)打點滴的手段。金融服務的對象必須是符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比如對僵尸企業(yè)必須減下來,對隱性的地方政府債務必須減下來,對房地產炒作必須減下來,這樣我們才能騰出資源服務于符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的實體經濟,才能培育出新的結構、新的動力。
在其他一些領域也可以用做加法和做減法的思路去推動,比如說監(jiān)管,我們強調統(tǒng)籌,要把同一件事情多頭監(jiān)管的現(xiàn)象減下來??傊?,中央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要求是明確的,金融業(yè)要不斷增強“四個意識”,認真學習領會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部署,緊緊圍繞“三項任務”,增強憂患意識、戰(zhàn)略定力和必勝信心,積極作為,狠抓落實,促進經濟和金融有序、健康發(fā)展,以優(yōu)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