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破舊的皮衣,胳膊肘處已經(jīng)磨破,外衣里面的棉芯在袖口和腿腳口都裸露出來,46歲的楊宗厚靜靜地坐在路邊,很滄桑。就是這樣一個拾荒者,將自己撿到的每一個錢包仔細(xì)收好,盡自己能想到的所有辦法將錢包送還到失主手中。(11月20日《三秦都市報》)
他是一名拾荒者,一名靠在街上撿拾可回收的東西來維持生活的拾荒者。他沒有接受太多的教育、沒有多少文化,很多人眼里看不起瞧不慣,也有人覺得他臟兮兮,可是他靠自己的雙手堅(jiān)強(qiáng)地生活著,更重要的是,他在拾荒的同時,做出了常人無法完成讓人敬佩的事情:不到一年,撿拾并送還全國一百多個錢包。而且,面對一個個外地、外省的失主錢包,楊宗厚毅然地選擇快遞將錢包送還到包括海南、新疆、北京等多省市區(qū)。這讓人心生敬意,為之震撼。
“拾荒卻心不荒”是筆者發(fā)自內(nèi)心對于楊宗厚的敬佩。破舊的衣服,滄桑的面容。往往被都市人所歧視的他在社會上的不理解之中絲毫沒有怨言,而是“以德報怨”,頂著“窮人”、“低人一等”的自卑感,在撿拾垃圾的同時,以助人的心態(tài)、以高尚的節(jié)操,將一個個丟失的錢包送還到每一個失主的手里。這種堅(jiān)守和執(zhí)著,是震撼心靈的舉動,是滴水穿石的意志,是高尚無私的節(jié)操,更是一種崇高的境界。
當(dāng)然,我們在震撼之余更要去銘記、去學(xué)習(xí),在今后的生活中,爭做好人、做好事,為他人、為眾人、為社會多做有益的事,我們的社會、我們的生活會在我們星星之火般的舉手投足之間,形成和諧美好的燎原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