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速朽,這是當下媒體評論員的時代感傷。昨日,人民日報推出了評論版,在致讀者中,該報表示創(chuàng)辦新聞評論版是為了“建構理性思想、凝聚社會共識”。在這個多元的社會,媒體針對社會熱點和民眾關切發(fā)表觀點,化解分歧,構建理性,已成為我們迫切的時代使命。新年伊始,人民日報此轉變頗受期待,或可激勵你我,繼續(xù)為中國進步獻上涓滴。
這個意在“謀求最大公約數(shù)”的評論版,開篇即聚焦改革。題為《改革,回應人民的強烈期待》的文章,感嘆當下“改革呼聲驚濤拍岸”,而對于改革之于當下中國的意義,亦呈現(xiàn)了各方共識:“中國今后幾十年的發(fā)展,取決于今天的選擇;我們這一代人的作為,決定著中國的未來。”開篇評論選擇蕓蕓眾生津津樂道的改革議題,對于踐行其評論宗旨,頗具象征意義。以此為起步,我們樂觀其成,另外,為達成社會共識這一終極目的,有關媒體評論的期許,亦當重申。
回顧報史,評論立報乃是中國報業(yè)傳統(tǒng)。被視為中國現(xiàn)代報紙開端的《申報》,對新聞業(yè)務的一大要求即是發(fā)表政論文章,強調(diào)報紙的言論要“有系乎國計民生”,要“上關皇朝經(jīng)濟,下知小民稼穡之苦”。于報紙而言,評論的水準反映了媒體品質(zhì),于社會而言,它是一個開放社會的舞臺。民國時期,不同的主張通過報紙評論來呈現(xiàn),政治領域革命派與改良派的文字交鋒,思想領域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科玄論戰(zhàn),以及五四前期的啟蒙與后期的救亡,報紙的評論都成為啟發(fā)民智、鼓舞人心的社會公器。
報業(yè)評論是中國社會的寶貴史料,在以改革開放為代表的重要節(jié)點上,不乏評論破舊立新,引領時代風尚?;矢ζ竭@個耐人尋味的筆名,記錄了改革開放的艱難與勇氣。去年,人民日報系列評論讓人耳目一新,《傾聽那些“沉沒的聲音”》、《以包容心對待“異質(zhì)思維”》等,贏得了民眾的掌聲。它所收獲的贊譽,對于媒體評論如何定位,達到何種社會功效等,有著生動的揭示。
改革開放初期,結束動亂乃人心所向,媒體評論訴諸此共識收獲民心,其訴求相對單一。如今,社會轉型期矛盾凸現(xiàn),各種利益訴求,不同觀點主張,構成了一個復雜多元的社會。媒體要想保持生命力,必須擺脫過去那種簡單粗暴的代言人角色,只有體恤不同階層的處境,還原社會真實的意見構成,讓無聲者有聲,讓“異質(zhì)”者脫敏,才能構建公信力,才能有助于社會的進步。
既有鮮花也有吐槽,既有關懷又有超越,誠如一位主流媒體評論員所言,如果一家報紙的評論只獲得表揚而沒有批評的聲音,那意味著它缺乏穩(wěn)定的價值觀。交流、交融、交鋒,這是昨天的人民日報評論版“致讀者”中三個醒目的詞匯。通過評論還原多元聲音,發(fā)表觀點,這是當下中國傳統(tǒng)媒體再造生命力的重要途徑。媒體評論不是充滿個人特色的激情演講,它是包羅萬象的社會的回聲。我們期待,在評論過剩而真誠稀缺的今天,有更多的媒體打造他們的評論,借助評論平臺,讓無聲者有聲,讓有聲者多元。
當然,媒體開展評論光有一廂情愿還不夠,唯有給予輿論監(jiān)督足夠的支持,只有對“異質(zhì)思維”多一些包容,我們對媒體的社會責任,對“中國夢”下的命運共同體,才有多一份自信。媒體評論掙扎于現(xiàn)實與夢想之間,彰顯的乃是現(xiàn)代家國情懷,“邦有道,危言危行”,我們期待,在開放包容的中國,無論是人民日報這樣的黨報還是為數(shù)眾多的市場化媒體,都能夠共享一個更加寬松的環(huán)境,能夠共有一個更加寬容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