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點痛算什么
不通則痛,痛則思變。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軍先后進行了13次大的體制編制調(diào)整,每一次改革都是一次陣痛,每一次陣痛都帶來軍隊建設(shè)的整體躍升。
歷史一次次雄辯地證明:夢想之花,只開放在求索的岸邊;機遇之光,只閃現(xiàn)在變革的天際。
86載壯歌行,薪火相傳唱到今。
當深化改革的號角再度吹響,一種共識更加明確:“只要有夢就有痛”!
當稍縱即逝的“窗口期”再度洞開,一個決心更加堅定:“風雨中這點痛算什么”!
1. 不怕痛,就怕喪失痛感。
南京大屠殺的幸存者李秀英,曾被日本兵連刺37刀,體無完膚。
面對記者,古稀之年的她曾無比平靜地說:“58年過去了,皺紋已經(jīng)掩蓋了刀痕?!?/P>
如今,李秀英老人已經(jīng)與世長辭,連額上的皺紋也被掩埋了。但是,歷史的刀痕依然鮮亮——那不是她一個人的傷和痛!
此37刀,令我想起彼74刀。
豐都一役,劉伯承頭部連中兩彈,一彈從顱頂入,一彈自右眼出。手術(shù)時,他堅持不用麻藥,三個多鐘頭紋絲不動,一聲未吭。及至手術(shù)結(jié)束,他才緩緩開言:“我數(shù)了數(shù),一共是74刀!”
難道劉伯承天生不怕痛嗎?不是。在他看來,與民族危亡之大痛相比,這點小痛實在算不了什么。
黑格爾說,和平是一個民族最大的腐蝕劑。
馬克思說,戰(zhàn)爭比和平發(fā)達得早。
痛容易讓人清醒,也容易讓人忘卻。對一個國家和民族,尤其是一支軍隊而言,不怕轉(zhuǎn)型陣痛,就怕喪失痛感。
談及國家安全面臨的嚴峻形勢,有軍事專家形象地說:過去是“家里”不安全,現(xiàn)在是“家門口”不安全。
中國塊頭大、分量重,經(jīng)濟社會越是快速發(fā)展,越有可能受到敵對勢力的遏制和圍堵;改革開放越是不斷深化,越有可能面臨更為復雜棘手的政治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問題。
何謂憂患,何謂危機,何謂使命?一句話,始終保持一種大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