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卓吾先生學‘我愛錢’的多種表達方式”“卓吾先生喜歡吃什么?”“如何把李贄拐帶去聽課?”……近日,小紅書上博主“寸絲不掛奈余何”發(fā)布了一系列“腦洞大開”的帖子,她的文字生動活潑,讓明代思想家李贄以豐滿鮮活、充滿煙火氣的形象走進了眾多網(wǎng)友視野。
博主“寸絲不掛奈余何”真名謝舒睿,是一位來自泉州的“05后”大學生,自稱是李贄的“真愛粉”。在她的筆下,這位擁有世界級影響力的思想大家變得鮮活且極具親和力:他愛吃肉和家鄉(xiāng)的龍眼,會為籌錢印書變著法子向朋友借錢……社交平臺上,謝舒睿不僅常以玩梗形式分享對李贄的了解,還會摘抄李贄文章中的句子制作成表情包,甚至風趣地解讀李贄與其宿敵耿定向的關系。
謝舒睿告訴記者,她從初中開始“粉”上李贄。小學五年級時閱讀《李卓吾評西游記》,讓她初次了解到這位歷史人物,16歲那年,母親送了她一套《焚書》,書中李贄超脫世俗的思想深深吸引了她,加之同為泉州人的親切感,她從此一頭扎進李贄的著作中,踏上了這條特別的“追星”之路。和許多追星的年輕人一樣,謝舒睿對“愛豆”李贄的生平如數(shù)家珍,喜歡在社交平臺分享,還組建了“李卓吾后援會”群聊,時常與同好交流。
位于鯉城區(qū)臨江街道萬壽路的李贄故居,是李贄青少年時期的居所,也是謝舒睿最常去的一個地方,故居不僅保留了舊貌,還運用多媒體重新布設展廳,是展示李贄文化的重要窗口。謝舒睿告訴記者,每逢假期她都會前往探訪,在磚瓦間感受李贄的痕跡。今年暑假,她還將《焚書》中的李贄語錄印制成了明信片,贈送給故居的市民游客,深受歡迎。
謝舒睿的“精準應援”行為,體現(xiàn)了年輕一代對歷史人物的全新解讀方式。除了“玩梗”,她也表達了對李贄思想的深刻見解。在讀到李贄寫給耿定向的告別信“吾輩求友之勝己者,欲以證道,所謂三上洞山,九到投子是也”時,她感受到兩人之間亦敵亦友的羈絆,“他們之間的論辯出于真心真義,而非魚死網(wǎng)破的排除異己。”
在謝舒睿眼中,李贄不僅有“可愛”的一面,其文字中透出的豁達、堅持與固執(zhí),更構成了他特立獨行的靈魂。她的網(wǎng)名“寸絲不掛奈余何”便源自李贄的詩句:“我說達摩正是魔,寸絲不掛奈余何。腰間果有雌雄劍,且博千金買笑歌。”謝舒睿說,這是她最喜歡的詩句,“寸絲不掛奈余何”最能代表李贄超脫豁達的精神。“盡管李贄以‘異端’自居,明白自己的思想不為當世所容,但他從不在乎,始終堅持己見,這正是他最吸引我的地方。”
近年來,鯉城區(qū)高度重視李贄思想文化的挖掘、梳理、研究宣傳工作,不僅重修李贄故居,籌備建設李贄紀念館、李贄公園、卓吾書苑,全力打造李贄思想文化IP。同時,通過舉辦黨校中青班李贄主題班,在鯉城學校中開設卓吾班、編寫校本教材、創(chuàng)作《童心李贄》課本劇,在李贄故居常態(tài)化開展“卓吾”講堂、“城南講古”等活動,不斷推動李贄思想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qū),讓李贄思想不斷煥發(fā)新生。
青史雖無聲,新火可長明。如今,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李贄思想研究的隊伍,為這份精神遺產(chǎn)的傳承注入新活力。謝舒睿表示,未來她會繼續(xù)用這種方式,在社交平臺上分享關于李贄思想的見解,希望能吸引更多人走近李贄、了解李贄,同時,將繼續(xù)深度研讀李贄著作,更系統(tǒng)、全面地理解感悟李贄思想。“如果有機會去北京,我還想在李贄故居樹根下取些土和水,帶到他的墓園去。”(記者 李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