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泉州人記憶中的彩扎
母親50年來的彩扎作品已成為李靜詠的彩扎教材
你是否還記得,童年擺在桌上的小玻璃擺設,里面或是色彩斑斕、惟妙惟肖的花鳥魚蟲,或是舉止各異、神采生動的飛天仙女,還有同學生日時互相之間贈送的可愛小雪人,是那個年代最時髦的禮物……
如今,這些承載著許多老泉州人記憶的彩扎小物件已慢慢從人們的生活中淡出。然而,在許多老手工藝人們的心中,彩扎卻是一種難以割舍的情懷,即便不再是熱銷品,有空還是會做幾個出來看看,希望有朝一日能將其傳承下去。
李靜詠與母親曹淑貞共同創(chuàng)作的彩扎座燈《琵琶行》
閩南彩扎,唐宋時期發(fā)源于泉州,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彩扎從紙扎演變而來,紙扎品多用于紅白喜事中的封建迷信活動,也就是俗稱的“糊紙”。
新中國成立后,創(chuàng)作題材開始反映現(xiàn)代生活,材料上也由過去僅用紙扎發(fā)展成為使用土、蠟、搪塑、絲綢布料等,因此被稱為彩扎。最初彩扎多在民間手工藝者的作坊生產,后來創(chuàng)辦于上世紀50年代的國營泉州美術工藝廠也開始生產,還獨立出專門的車間,由彩扎老一輩藝術家陳天恩任彩扎車間主任。據(jù)介紹,早年彩扎很吃香,產品主要是出口或供國家文化部門出國展覽之用。
李靜詠給熱帶魚上色
泉州花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曹淑貞1966年進入國營泉州工藝廠,在彩扎車間工作。她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彩扎市場非常繁榮,很受群眾喜愛,在海內外有著廣泛的影響,“有一段時間,彩扎擺設曾是老泉州人嫁妝的標配之一,嫁妝里面沒有一個就不完整,完全供不應求。”從那時起,曹淑貞開始做彩扎,一開始在廠里做,后來干脆出來自立門戶。最初產品一直供不應求,許多客商來訂貨都二話不說直接放下錢,還得搭售其他東西。
她創(chuàng)作的內容也由最開始的嫦娥、才子佳人等慢慢豐富,到后來各種花鳥魚蟲,上世紀90年代初,她應市場需求,還制作了一批雪人的卡通形象,當時是學生互贈禮物的選擇。材質上,從通草、竹篾、棉花等,增加了陶瓷、鐵絲、綢緞等,成品不僅越來越精美,也更耐保存。她還在花燈創(chuàng)作中融入彩扎因素,首創(chuàng)彩扎與花燈相結合,并運用走馬設置,讓彩扎人物或動物在花燈中轉動,十分生動,后來這也成為元宵花燈的傳統(tǒng)做法之一。
李靜詠將傳統(tǒng)技藝與現(xiàn)代生活題材相結合,為彩扎賦予了時代色彩。
近日,在曹淑貞位于水門巷的工作室里,記者見到了展柜里陳列著的上百個彩扎工藝品,這是曹淑貞50年來彩扎作品的小博物館。這些歷經半世紀時光淘洗的彩扎擺設,如今看來仍十分精美,花鳥魚蟲的觸須、羽毛,人物的頭發(fā)、指尖等細節(jié)處,無不體現(xiàn)出制作者高超的手工藝水平。因為都是隨心創(chuàng)作或應要求訂制的,每創(chuàng)新一個款式,曹淑貞都留下一個做樣品,后來這個柜子成為女兒李靜詠學習彩扎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