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wǎng)7月3日訊 安全健康的戶外活動,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多種能力,同時也是促進父母與孩子情感的良好方式。不過,隨著孩子戶外活動的范圍變化,遇到意外狀況的可能也不斷增加。
在戶外活動的安全事項中,最重要的就是防范孩子走丟、摔傷、溺亡、發(fā)生交通事故等。這其中,溺水事故被指是威脅學生安全的“頭號殺手”。
據(jù)統(tǒng)計,2011年,泉州市中小學、幼兒園學生溺亡39人,占各種非正常死亡人數(shù)64人的60%;至2012年,泉州非正常原因死亡學生超40人,溺亡人數(shù)占比上升至超過70%。
這些數(shù)據(jù)的背后,我們能看到各起學生溺亡事故之間,有諸多相似處。記者隨機抽取了2010年至今見諸報端的28起青少年兒童溺亡事件,整理這些事件的共同特點,希望家長們閱后提高警惕。
案例分析
多發(fā)時間
9成溺亡事件發(fā)生在午后
28起溺亡事件中,27起發(fā)生于4月中旬至10月上旬,其中15起,集中在6至8月間。另外,25起發(fā)生于午后1時至5時,兩起發(fā)生于上午11時,都是一天中最熱的時候。
易溺人群
群體性溺亡事件占比近半
溺水事件超8成發(fā)生在農(nóng)村、城鄉(xiāng)接合部,溺亡的孩子中,外來工子女、留守兒童居多,小學生、初中生多于高中生和幼兒,尤以5歲至14歲的男孩為甚。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群體溺亡事件占比驚人。28起溺亡事件,共溺亡49名孩子(43名男孩),其中11起是群體溺亡事件。即使是單人溺亡,原因同樣多是因為結伴玩水。
下水原因
會游但游得不好才最危險
發(fā)生溺亡的這些孩子下水是為了游泳、過河、摸魚、捉蝦、挖螺。他們多有一些水性,但未系統(tǒng)性學習過游泳,因年齡原因,力量、經(jīng)驗、技巧都不足,在水中出現(xiàn)意外后,自救能力很弱。
除了貪玩下水外,孩子在水邊玩耍不慎失足,也是溺水一大原因。這主要還是因為孩子對水的危險性認識不足,貪玩流連水邊。
事發(fā)地點
警惕12種4大類危險水域
這些水域一般離家、學校近,距離在500米以內(nèi),最遠不超過1公里;水深一般為1米至1.5米;沒有警示牌,防護措施缺失。
請讓孩子背下來——
獨自一人不下水,結伴游泳要報告。
身邊須有成年人,家長老師要知曉。
復雜地形繞道走,水域不熟莫靠近。
同伴溺水不慌張,求助成人最要緊。
1、小溪、江河、海邊
關鍵詞:水情莫測
即使是孩子熟悉的村頭小溪,溪底濕滑的石塊,也有可能讓孩子滑入溪流正中的深水區(qū)。泉州市區(qū)筍江橋下,每年都有人被江中的漩渦奪去性命;海邊潮汐變化莫測,漲退之間能將人推倒帶走。
這些地點平時常見有成年人游泳,孩子們卻難知其中危險。
2、工地水坑、積水、石窟
關鍵詞:地形復雜
大片荒地、未動工的工地和石窟,地形起伏不平,有的甚至還有怪石、洞窟,在孩子眼中正是“探險”的好舞臺。但在有趣的背后,這些地方人跡罕至,且有大坑常年積水,無論是水邊還是水中,地形都很復雜,稍有不慎,就會意外落水。
3、魚塘、風水池、景觀池
關鍵詞:司空見慣
隨處可見的魚塘、風水池、小區(qū)景觀池等,很難引起成年人的重視,反而還會經(jīng)常帶幼兒去看魚看水看風景。殊不知,這些村口、小區(qū)常見的水域,往往水深不淺。
4北渠、內(nèi)溝河、水井
關鍵詞:防護不足
以泉州市區(qū)北渠為例,渠邊雖全程建有護欄,但個別路段仍有缺口存在,同是市區(qū)的內(nèi)溝河,石質(zhì)護欄普遍偏矮。以上兩處水域因河壁垂直或坡度大、水底淤泥深,都讓溺水者生還幾率小。在農(nóng)村,一些井口較大的水井護欄缺失,或井口未蓋,也會讓孩子、特別是幼兒不慎落井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