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楚國的輝煌到三國的硝煙,從唐宋的繁榮到明清的變遷,這里一直是歷史的重要舞臺?;茨?,地處皖中,淮河由西向東橫貫全市。新石器時代早期,這里就有人類活動,夏商時淮夷人活躍于此,春秋戰(zhàn)國時,這里是州來、下蔡、楚國的京畿之地,秦漢時又為九江郡、淮南國所統(tǒng)轄。千年燦爛文明的傳承和悠久歷史的沉淀,使淮南大地上分布著眾多高等級古遺址和古墓葬,因特殊的地理位置,犯罪分子對淮南市豐富的文物資源虎視眈眈。
2024年6月,震驚全國的武王墩古墓被盜掘大案被淮南公安成功偵破。六年奮戰(zhàn)、兩次攻堅,淮南市公安局先后抓獲犯罪嫌疑人49人,追繳文物113件,其中一級文物28件、二級文物35件,直接推動國家文物局批準安徽省對武王墩墓進行搶救性考古發(fā)掘,為守護國家文物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從中,我們不難窺探出,安徽省文物保護的公安方案。
六年攻堅,捍衛(wèi)淮楚文化
辦案民警押解犯罪嫌疑人指認現場
2018年6月的一個清晨,淮南市公安局刑警支隊的辦公桌上,一份來自公安部的檢舉線索揭開了這場文物保衛(wèi)戰(zhàn)的序幕。“老夏”“2015年”,兩個模糊的關鍵詞背后,是武王墩古墓——這座沉睡兩千余年的楚國高等級墓葬,可能存在被不法分子盜掘和破壞的重大危機。
接到線索后,淮南市公安局立刻啟動文物大要案偵辦工作機制,成立由市公安局主要領導任組長的武王墩古墓被盜掘專案組。專案組甫一成立,便遭遇 “多重困境”:由于案發(fā)現場偏僻無目擊證人,監(jiān)控數據因年代久遠無法還原,在數萬條信息中篩查出目標“老夏”更如大海撈針。50名刑偵骨干組成的專班開啟“白加黑”封閉式攻堅模式,在億級數據的分析比對中,信息研判組通過關聯分析,終于在2018年9月鎖定關鍵人物——河南杞縣籍人員夏某震,他曾因盜墓入獄,與淮南本地人員孫某科的頻繁聯絡,成為撕開犯罪網絡的第一道突破口。
隨著專案偵查的不斷深入,一個橫跨豫、魯、贛及淮南本地的職業(yè)盜墓團伙逐漸顯形。他們以“土石方工程”為幌子,采用專車接送、對講機通信等反偵查手段,在數次盜掘武王墩古墓后,又計劃對戰(zhàn)國名將廉頗墓實施爆破盜掘。關鍵時刻,專案組果斷出擊。2018年11月5日,200余名警力分赴河南、山東、江西等地展開集中收網。與此同時,淮南本地抓捕組重兵圍剿此次盜掘廉頗墓的團伙窩點,對打完盜洞收工休息的盜墓分子實施抓捕,當日便一舉抓獲19名盜掘古墓葬犯罪嫌疑人,收繳80斤土制炸藥、15根雷管以及洛陽鏟、探針等大量盜墓工具。
專案組始終堅持把追繳文物作為案件偵辦的核心任務,把精準掌握文物倒賣流向作為追繳的主線任務。首批犯罪嫌疑人到案后,面對盜墓團伙的攻守同盟,專案組以“分而治之”策略突破其心理防線:針對外地籍與本地團伙的地域隔閡,通過交叉審訊揭露“黑吃黑”內幕:犯罪嫌疑人張某超竟趁同伙不備,從臨時庫房盜走虎座鳳鳴鼓藏匿老家。民警押解其跨越三省,最終在豫東平原的地窖中尋回這件精美的楚國重器。主要犯罪嫌疑人孫某國被懷疑私吞一對銅鎏金鋪首銜環(huán)。專案組在公安部協調下聯合深圳海關,歷經三個月跨境偵查,終將這組流失的一級文物追回。
截至2019年底,專案組足跡遍及10余省50城,追回77件文物,其中26件一級文物的回歸,為后續(xù)考古發(fā)掘奠定關鍵基礎。最終,專案組查實自2015年起,河南杞縣籍人員張某、夏某震等十余人聯合淮南籍孫某科、孫某等人,先后三次盜掘淮南武王墩大墓,后將大量文物轉賣給牛某峰、翟某民、劉某園3名文物販子的犯罪事實。
2024年4月,武王墩墓搶救性發(fā)掘現場的新發(fā)現,成為案件二次集中攻堅的關鍵——墓室墓壁上的盜掘草圖、遺留的現代工具,直指當年盜墓的精確路徑。專案民警堅定“為國家守文物、為民族護遺產”的信心和決心,抓住這一契機對首批9名主要犯罪嫌疑人發(fā)起“二次審訊”。民警運用資金穿透、電子勘驗等新技術,從塵封的交易記錄中挖出新線索,先后在陜、豫等地抓獲14名犯罪嫌疑人,追回35件文物,其中17件系關聯案件追繳,通過考古人員和專案民警聯合對被盜的北一室、北二室樂器坑進行文物復位,追回的文物基本能夠填滿墓坑,一個個被拆解被盜的編鐘等樂器也得以重新組合復原,實現“案不漏人、人不漏罪”的目標。
50人專班,累計行程20萬公里,2000余個日夜堅守,換來了一件件被盜文物的回歸,換來了淮楚文化的舉世矚目。經科學發(fā)掘,淮南武王墩墓是迄今規(guī)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最復雜的大型楚國高等級墓葬,確定武王墩一號墓墓主人是戰(zhàn)國末年的楚考烈王。其考古價值得到了業(yè)界的普遍認可。2025 年2 月19 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布了六項“2024 年中國考古新發(fā)現”,同年4 月24 日,國家文物局評出了“2024 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安徽淮南武王墩一號墓考古發(fā)掘均名列其中。目前,隨著野外考古工作結束,淮南武王墩墓科學考古發(fā)掘已進入保護利用和遺址公園建設的后半篇文章。
雙輪驅動,構建文物保護體系
近年來,安徽公安以“智慧警務+協同治理” 為雙輪驅動,構建“打防管控”一體化格局。公安機關治安部門積極利用衛(wèi)星遙感、熱成像監(jiān)測等技術,對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實施24 小時動態(tài)監(jiān)測, 通過平臺預警發(fā)現盜掘(未遂)案件。物證鑒定部門運用 DNA 比對、熱釋光測年等技術,為案件提供關鍵證據。在武王墩案件中,實驗室通過盜洞土壤成分分析,精準鎖定盜掘工具類型,為追溯作案軌跡提供科學支撐。在強大的科技賦能下,打造預防文物犯罪“數字天眼”。針對文物犯罪“跨省流竄、團伙作案”特點,安徽公安立足“長三角文物犯罪聯合打擊機制”,通過不斷發(fā)起集群收網行動,成功打造了跨區(qū)域打擊的“安徽模式”。
在源頭治理層面,安徽公安推行“文物保護警長制”,為國保單位配備專屬民警,建立“文物安全檔案”。同時開展“文物保護進鄉(xiāng)村”活動,在盜墓高危地區(qū)設立舉報點,筑牢文物安全的基層防線。創(chuàng)新“文物追繳+公眾教育”模式,在博物館舉辦打擊文物犯罪成果展,展出追繳的文物。2024 年5 月,“淮南地區(qū)出土楚文物特展——武王墩發(fā)掘進展圖片及部分實物臨展”在市博物館開展, 展出“阜平君”銘銅虎座、編鐘、編磬等部分武王墩墓出土和追繳文物,吸引了大批市民和游客前往觀展,零距離感受楚文化的獨特魅力。讓文物保護從專業(yè)領域走向大眾視野,形成全民守護的文化自覺。
主動作為,筑牢文化遺產安全屏障
如今,淮南博物館除了展示武王墩出土的精美文物,還陳列著盜墓工具、案件紀實影像,以及專案組民警的工作筆記。一位參觀的中學生在留言簿上寫道:“原來警察不僅守護當下,更在守護我們的過去。”這種跨越時空的守護,本質上是對文明根脈的捍衛(wèi)——當青銅編鐘的余韻在數字化展廳中回蕩,當楚文化研究因完整器物鏈而邁上新臺階,安徽公安用六年鏖戰(zhàn)證明: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處,總有一群人,以血肉之軀筑起文化遺產的安全屏障。
武王墩墓的搶救性發(fā)掘,因公安機關的提前介入成為“被動發(fā)掘中的主動保護”的典范。國家文物局專家指出,追繳的虎形青銅底座、石磬等文物, 與墓葬出土器物形成完整器物鏈,為判定墓主為楚考烈王提供了關鍵佐證。
武王墩案件的成功偵破,成為斬斷文物犯罪黑鏈條的經典案例,實現了從盜掘、轉運、販賣的全鏈條打擊,在實戰(zhàn)中解決當前文物鑒定、安全防范、跨境協作等工作面臨的突出問題,為打防工作提供了樣板示范。
從淮河之濱到南海之畔,從實驗室到考古現場, 安徽公安的文物保護實踐,既是對“合理利用、加強管理”文物保護工作方針的生動詮釋,更是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的基層注腳。
當虎座鳳鳴鼓在博物館的展柜中重新綻放光芒,當青銅編鐘的復制件在考古現場奏響千年樂章, 它們正跨越時空,以嶄新的姿態(tài)向世界訴說著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
來源:中國警察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