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人在线成视频,青青久热免费精品视频,亚洲se福利视频,日本免费一级高清婬日本片

  • <small id="ixyfc"><dfn id="ixyfc"></dfn></small>
      <td id="ixyfc"></td>
      注冊
      閩南網 > 閩南文化 > 風土人情 > 閩南民俗 > 正文

      瀕臨消失的擲鐃鈸絕技

      來源:石獅日報 2024-03-14 11:51 http://www.sxstscl.cn/

        一對鐃鈸、幾根竹竿,石獅厝上村非遺傳承人邱培機或是把一個鐃鈸拋起,再用另一個鐃鈸接應并使之在上面飛速旋轉;或是在一根竹竿上頂著一個鐃鈸,讓鐃鈸在高空中飛轉,竹竿時彎時直……十幾個招式下來,引得不少看客鼓掌叫好、拍照留念。這是閩南宗教民俗活動中一項帶有雜技性質的表演項目——擲鐃鈸。2019年,擲鐃鈸被列入中國第二批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項目;后又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d8ef850e-c690-4e5e-b6d3-40825ca25c7a.jpg

      18a1c94a-7d87-4872-b301-bd53cd0200e7.jpg

        邱培機家中的祖?zhèn)麋t鈸

         擲鐃鈸的歷史淵源

        擲鐃鈸,俗稱“耍鐃鈸”“耍鑼缽”,使用的器具主要有:鐃鈸、七寸棒、軟剎、香爐。擲鐃鈸原為超度死者的一種祭奠儀式,隨著歷史的變遷,逐步與地方民間信仰相融合,并發(fā)展成為閩南宗教民俗活動中一項帶有雜技性質的表演項目,它還與南音、木偶戲等一起被稱為民間十八種藝術。目前,在石獅、南安、安溪等地已經發(fā)展到多人表演,觀賞性更強。

        根據閩南老一輩的口口相傳,擲鐃鈸發(fā)源于唐文宗時期,寺廟道士或者僧人經常受邀為民眾舉辦各種法事法會。但道士、僧人人手不夠,一些修行的俗家弟子就跟著參加。而擲鐃鈸這種糅合武術、雜技等傳統(tǒng)技藝的表演藝術,因其場面熱鬧備受民眾歡迎,后被俗家弟子傳入民間,逐漸傳播于閩南、潮汕及臺灣等地區(qū)。后來,擲鐃鈸傳入石獅市錦尚鎮(zhèn)厝上村,經過歷代藝人們的不斷加工,逐漸演變成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技藝活動。擲鐃鈸自傳入錦尚鎮(zhèn)厝上村已有幾百年的歷史。

      e4163023-0510-45e0-a3e1-196c32255a10.jpg

        邱瑞玉當年獲得的獎狀

        邱培機告訴筆者,擲鐃鈸以鐃鈸為主道具,可表演數十種有一定難度的動作,可持續(xù)兩個多小時無重復動作,有時也可由表演者即興表演、自由發(fā)揮。表演擲鐃鈸一般需要一個下午的時間,包括過刀山、跳桌子、頂碗、高蹺、丟饅頭包子、丟硬幣等表演內容。雖說,在閩南多地都有擲鐃鈸技藝,但其中所使用的樂器也不盡相同,例如石獅的伴奏樂器多為鑼、鼓、小鑼、镲等打擊樂器;安溪使用的伴奏樂器則為鑼、鼓、吹等。而每個擲鐃鈸的民間藝人也都有屬于自己的拿手絕活,像邱培機可以邊用嘴巴咬著兩個鐃鈸旋轉,邊用鼻子吹簫。

        在民間,擲鐃鈸是一項深受群眾喜愛的民間技藝,其將宗教法事活動升華為藝術表演形式。1956年,當時的泉州市人民委員會曾舉辦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石獅擲鐃鈸藝人邱瑞玉(邱培機爺爺)還被評為優(yōu)秀演員。

      e4ece0f7-7532-4107-b28f-4277a12c7fc9.jpg

        擲鐃鈸所需器具

         簡單工具演繹幾十種招式

        3月12日,邱培機向筆者傳來多個自己演繹擲鐃鈸的視頻。眼見他拿出兩個鐃鈸,將其中一個垂直放在另一個平放的鐃鈸上,并讓其中一個高速轉動起來,然后彎腰,讓轉動著的鐃鈸離開手,滾向桌面。這時候,神奇的一幕出現(xiàn)了,鐃鈸滾出一段距離后,竟然順著原來的軌跡掉頭往回滾,又回到他手中的那個鐃鈸上。

        緊接著,邱培機拿出一根軟竹竿,轉動一個鐃鈸放在竹竿頂端,用右手托起竹竿,竹竿慢慢伸直,一會兒又緩緩彎曲,隨后再次伸直,如此反復。不少過路群眾看到這精彩的一幕紛紛圍了上來,目不轉睛地欣賞著,并拿出手機拍攝。隨后,邱培機的手掌開始做圓周360度擺動,軟竹竿也跟著轉起來,越轉越快,最后只看到一個大的轉動圓圈,都看不到竹竿的影子,而頂端的鐃鈸還在轉個不停。表演一結束,眾人紛紛鼓掌。

        邱培機告訴筆者,這短短的幾分鐘里凝聚了其大半生的心血。邱培機祖上就從事擲鐃鈸,這一技能流傳了十幾代人,邱培機11歲就跟著長輩學習,至今已30余年,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清楚。他說,每天早上都會花一兩個小時練習,有時候晚上也會練習一兩個小時。學習擲鐃鈸沒有那么容易,練習過程中擦傷身體是常有的事。一對鐃鈸大概有1.5公斤,直徑約25厘米,表演起來實屬不易。“如果表演者沒有具備一定的身體素質和武術功底,虎口很容易被割破。只有經過長期的訓練,才能做到臨陣不慌、拋接自如。”邱培機表示。

      58ec3663-cf4a-4926-a1fe-00a914de2d66.jpg

        邱培機到非遺文化系列展演進行演出

         糅合武術雜技 傳承面臨難題

        從業(yè)擲鐃鈸的幾十年來,邱培機及其父親、叔叔等人的足跡遍及閩南各地。很多村莊舉辦宗教民俗法事時都會請邱培機等人前去表演。

        “這項技藝糅合了武術、雜技,非常具有閩南特色。”邱培機坦言,擲鐃鈸作為閩南民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于表演空間特殊、動作獨特,具有保護價值。然而,由于擲鐃鈸歷史久遠,改朝換代,屢有興廢,且對體力的要求較高,瀕于消失。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熟悉演繹這種表演方式的人才越來越少,面臨傳承危機。

        采訪過程中,邱培機多次提到,希望這門非物質文化遺產絕活能夠得到傳承,并發(fā)揚光大。如今,為了能讓這門技藝讓更多人熟知、了解,邱培機都會積極地走進政府組織的各種公益性演出,希望擲鐃鈸的技藝能夠薪火相傳。 (陳嫣蘭)

      原標題:瀕臨消失的擲鐃鈸絕技
      責任編輯:凌芹莉
      相關閱讀:
      新聞 娛樂 福建 泉州 漳州 廈門
      猜你喜歡:
      熱門評論:
      頻道推薦
    1. 百年番仔樓里的華僑傳奇
    2. 全省唯一 泉州梨園戲《朱買臣》入選
    3. 泉州兩劇目入選中國戲曲像音像工程
    4. 新聞推薦
      @所有人 多項民生禮包加速落地快來查收 三峽大壩變形?專家:又有人在惡意炒作 北京新一波疫情為什么沒出現(xiàn)死亡病例? 戴口罩、一米線 疫情改變了哪些習慣? 呼倫貝爾現(xiàn)幻日奇觀 彩虹光帶環(huán)繞太陽
      視覺焦點
      石獅:秋風起,紫菜香 石獅:秋風起,紫菜香
      石獅環(huán)灣生態(tài)公園內粉黛亂子草盛放 石獅環(huán)灣生態(tài)公園內粉黛亂子草盛放
      精彩視頻
      斜視手術什么年齡做較合適?
      斜視手術什么年齡做較合適?
      醫(yī)解百科︱荔枝怎么吃不上火?(視頻)
      醫(yī)解百科︱荔枝怎么吃不上火?(視頻)
      專題推薦
      關注泉城養(yǎng)老服務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關注泉城養(yǎng)老服務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xiàn)泉州在補齊養(yǎng)老事業(yè)短板,提升養(yǎng)老服

      新征程,再出發(fā)——聚焦2021年全國兩會
      2020福建高考招錄
       
      48小時點擊排行榜
      國民黨7月5日首場反罷大型造勢活動,邀黃 詔安官陂:整治電動車違規(guī)加裝遮陽傘,守 平和縣大溪司法所法治護航 繪就大溪全域 “剪”證初心 “發(fā)”現(xiàn)真情——平和大溪 省級名單公示!漳州臺商區(qū)這個產業(yè)集群上 長泰區(qū):群眾“心上事”就是干部“上心事 云霄縣:如何解答人居環(huán)境整治新考題? 縣長深入企業(yè)一線調研 督導項目建設解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