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里的海島,碧空如洗,海風習習。
6月底,記者一行乘車前往與金門隔海相望的大嶝島。出翔安隧道,從翔安東路駛?cè)雿u上的機場大道,不知不覺跨過一座大橋——大嶝大橋。這座橋不僅方便了島上居民的出行,更將曾經(jīng)的“戰(zhàn)地前線”與正在建設的臨空新城連在了一起。
建設中的地鐵三號線如蛟龍入海,翔安機場工地上的工程車來往穿梭,大嶝島拉滿“熱力值”。而在大嶝島田墘村,一幢幢閩南老屋,紅磚墻、石基座,如燕尾一樣翹起的檐角,靜靜地矗立在古老的村落中。
一
在一座紅磚古厝中,我們見到了84歲的鄭水忠。1964年,因工作需要,23歲的他由小學教師轉(zhuǎn)為島上的攝影師,1979年成為福建日報攝影通訊員,至今仍經(jīng)營著一家照相館。
一張張發(fā)黃的黑白照片,訴說著一段段難忘的記憶。鄭水忠手中的相機,記錄了“英雄三島”(大嶝、小嶝和角嶼)的風云變幻、海島衛(wèi)士的熱血堅守,也見證著島上日新月異的巨變。
“這張是民兵蔡火在背著槍準備駕船巡邏,這是鄭太平班長在給田墘村民兵作投彈示范……”鄭水忠對滿墻的照片如數(shù)家珍,“這里是金門炮戰(zhàn)時期的前線陣地,島上軍民同守共建,筑起了一座銅墻鐵壁般的‘海上長城’。”
洪順利、洪秀樅、蔡火在、張韭菜、鄭太平……當年全國知名民兵英雄的形象永遠留在史冊里。從兩岸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時的當?shù)孛癖⑿邸⒃谂诨鸬紫路e極開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普通百姓,到兩岸進入和平發(fā)展階段的錦繡山海、在金廈海峽擺攤的漁家女,上萬張老照片已成為極為珍貴的時代變遷的見證。
說到一等功臣程國財,鄭水忠哽咽了。1984年6月27日,對岸金門守軍因追捕逃兵,將炮彈打到角嶼島,導致我方一名戰(zhàn)士受傷。駐角嶼島的我軍軍醫(yī)程國財接到命令后,背起急救箱趕去現(xiàn)場,鄭水忠為了拍攝新聞照片與他同行。突然,又一顆炮彈呼嘯而來,走在前面的程國財不幸犧牲,距離鄭水忠僅有10多米遠……
歷史已翻過那波瀾壯闊的一頁,但照片記錄的瞬間似乎伸手可觸,讓人感受到“英雄三島”的深沉和厚重。
二
“20世紀90年代以前,大嶝島是‘三無’島,無自來水、無高壓電、無橋,加上20多年的炮戰(zhàn),島上經(jīng)濟發(fā)展得很慢。”鄭水忠指著照片說,“你們別看這收獲的一筐筐地瓜,當時地里就只種得活這個,沒什么吃的,生活苦得很!”
“生活苦一點,還好。但是,橋,更是當時島上老百姓揮之不去的夢。”76歲的退休教師許清榮說。
20世紀80年代,大嶝島隸屬同安縣,時任大嶝中心小學教導主任的許清榮,因工作需要常去縣教育局參加教研活動。“早上五點就要起床去碼頭。漲潮時坐船,退潮時就得卷起褲腳,脫掉鞋子,赤腳蹚過海路,再坐上船。上岸后,得馬上去趕早上唯一一班去往縣里的班車。”許清榮回憶道。
照片墻上,記者看到了許清榮口中當年出行的不易:從第一代靠風航行的帆船到第二代靠柴油啟動的掛機渡船,扛著自行車、行李箱迎著海浪乘船成為島民出行的常態(tài)。“若有橋該多方便啊!”渡船上的許清榮常常這樣想。
1992年,大嶝海堤建成通車,結(jié)束了島嶼四面環(huán)海、島民乘船出行的歷史;電纜和自來水管道同步鋪設,告別了島上依靠煤油燈和井水生活的時代。
“有了橋,大嶝島的基礎(chǔ)設施建設慢慢有了起色,居民的生活也漸漸好了起來。”鄭水忠的臉上露出了喜色。
在一墻黑白相片中,一張彩色相片顯得很亮眼:一座嶄新的大橋筆直向前,橋上零星的幾輛車從一排排路燈下駛過,入橋處的一塊路牌寫著“大嶝大橋”。
“2006年8月28日,大嶝大橋通車時,我拍了這張照片。”鄭水忠說。仔細端詳,原來這就是大嶝島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大橋。
“到同安城區(qū)原來3個多小時的路程,橋通后明顯方便了,時間縮短了。”許清榮告訴記者,未來進出島會更方便,還可以搭地鐵、乘飛機。
大嶝島的天空,正在架起一座通向世界的“橋”。談到這里,鄭水忠打開電腦,點開了一張照片。“這是2018年我拍的翔安機場建設現(xiàn)場。”鄭水忠說,那時候剛剛鋪上金黃色的沙子,金色沙田與海天融為一體,很漂亮。
2014年,翔安機場選址大嶝島。“大嶝島將從相對傳統(tǒng)的海島向以航空產(chǎn)業(yè)為核心的現(xiàn)代化區(qū)域轉(zhuǎn)變。”大嶝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呂玉惠說,大嶝島將結(jié)合島上戰(zhàn)地舊址、閩臺文化、海島風光等元素,重塑文旅品牌,把大嶝打造成海峽兩岸交流的“新客廳”、全域旅游的“新名片”。
古老漁村迎來新機遇。大嶝島已有3座大橋通車,另有2座大橋、2條地鐵線以及1條城際鐵路正在建設。一條條“時空隧道”,見證著城市建設的飛速發(fā)展,更是廈門跨島發(fā)展的縮影,成為一個個讓人怦然心動的壯美音符。
三
田墘村保留著抗戰(zhàn)時期金門縣政府舊址建筑群。1937年,金門被占后,金門縣政府遷到大嶝,不少金門老百姓轉(zhuǎn)移到大嶝等地共同抗日。這一建筑群見證著抗戰(zhàn)時期兩岸共同抗敵的歷史,2009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鄭水忠家里,記者看到了數(shù)十張金門縣政府舊址的照片。這些照片為舊址的修繕保護幫了不小的忙。
這些古厝建于明清至民國時期,年久失修,幾近成為“危樓”。十幾年前,一場大雨導致其中一座古厝的屋頂坍塌。從小在古厝長大的鄭水忠心中萌生了守護古厝的念頭,手中的相機亦有了新的使命。
為留住古厝之美,鄭水忠拍下了古厝破損的照片,并搜集相關(guān)資料向有關(guān)部門反映。2014年,鄭水忠被聘為廈門市文物保護管理員,成為紅磚古厝的“守護者”。
如今,在鄭水忠以及文史專家的推動下,修繕后的古厝被完好地保留下來,特別是金門縣政府舊址7處12棟紅磚古厝,成為人們來大嶝島必打卡的景點。
2023年5月,田墘村開啟城中村現(xiàn)代化治理工作,拆除違建、纜線入地、道路平整……村莊環(huán)境大大提升,130多棟紅磚古厝重新煥發(fā)光彩。此后,中國作家協(xié)會兩岸作家創(chuàng)作空間落戶,廈門外圖集團打造臺灣書籍專賣店,多家民宿、咖啡店、酒吧相繼進駐。
日子一天天好起來,鄭水忠也將手中的相機換成了話筒。
在另一面墻上,鄭水忠成了照片里的主角:角嶼島上,身著迷彩服的解放軍指戰(zhàn)員坐成一排,認真聆聽鄭水忠講述。原來,從2008年開始,鄭水忠經(jīng)常以義務講解員的身份出現(xiàn)在大嶝的駐軍部隊,給指戰(zhàn)員講老照片里的故事。
義務講解,成為鄭水忠晚年生活的重心。從背著相機到拿起話筒,鄭水忠以全新的方式,將“英雄三島”的故事娓娓道來,讓人們從中汲取力量。
離開大嶝前,記者一行前往老人照片里的那片“金色沙田”。如今,一座現(xiàn)代化的東南區(qū)域樞紐機場正橫空出世。
它,如大鵬展翅,蓄勢待飛。(福建日報見習記者 傅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