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教育,增強國家意識、培育愛國精神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是回歸的題中應有之義。
在香港,愛國正氣正在加速培育。有人傾心投入,熱心推動,并已開花結(jié)果。香港中聯(lián)辦推動兩地建立700多對“姊妹學校”,通過實施“萬人計劃”等項目,使每年赴內(nèi)地進行各種交流的香港師生穩(wěn)定在萬人左右。今年,報名參與外交部駐港公署“外交知識競賽”的中小學校達125所,學生逾2.2萬名,創(chuàng)歷史新高。
特區(qū)政府設有推動國民教育的恒常機制,本年度資助赴內(nèi)地交流的撥款安排1.148億港元。
然而,與這些主動融入祖國大家庭的舉動相反,香港也有人回避、冷待甚至抗拒開展國民教育。去年當一些校園出現(xiàn)“港獨”標語時,校方不作處理,校長甚至表態(tài)“這與校方?jīng)]有關(guān)系”。最近有人鼓吹“港獨”,有的校長態(tài)度曖昧,說校園里可以“討論港獨”。類似的取態(tài)不時在港冒出,有分析認為會變相鼓勵“港獨”分子在校園內(nèi)“播獨”。
作為香港負責教育的機構(gòu)、教育工作者,到底應如何看待國民教育、國歌與國旗等國家符號?
“熱血校長”大聲講愛國
可貴的是,香港許多學校長期以來堅持愛國辦學,近年更身體力行,在師生中倡導尊重國家憲法,理直氣壯地講愛國愛港,培育浩然正氣,有校長面對舉止錯誤的學生時,敢于直斥其非。
去年12月16日,香港專業(yè)進修學校(港專)畢業(yè)典禮奏放國歌時,兩名畢業(yè)生拒絕肅立,故意坐下,國歌播放暫停。校方認為這二人不尊重國歌,要求立即離場,早有準備的十多名學生忽然發(fā)難抗議,都被校方趕離場。
畢業(yè)禮后,港專校長陳卓禧主動面見學生。面對責問,他動容地說,港專作為一所愛國愛港的學校,必定高舉愛國旗幟,沒有妥協(xié)余地,“由我們(學校)成立第一日開始,我們就掛五星旗,唱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我們因為這件事,受盡港英政府打壓、資助被取消、校址被收回,也從無放棄愛國立場!你們?nèi)绻B這件事都不知道,那就是你們選錯了學校!”
真是義正辭嚴,暢快淋漓!輿論贊揚他有原則有骨氣,是“熱血校長”。
當日,陳卓禧除了堅定表達校方立場,還語重心長加以正面引導。他希望學生客觀了解探尋國家的好處及問題,“用赤子之心,去為國家的改變與進步作出貢獻,這是我作為校長對你們最衷心的希望。”
其實,這已不是陳校長第一次教學生怎樣明辨是非。2016年畢業(yè)禮奏響國歌時,混入該校的“港獨”團體“香港眾志”一名骨干突然舉起“反對人大釋法”的標語進行抗議活動。陳卓禧同樣沒有選擇沉默,與其進行對話交鋒。
陳卓禧的舉動在港引起很大反響。一位香港老師對記者說,如果教育工作者都能像陳校長一樣,是其是,非其非,及時糾正一些行為,香港下一代教育的局面會大大改觀。如果教師多選擇沉默、回避,久而久之,可能導致黃鐘毀棄,瓦釜雷鳴。
一時間外界也紛紛關(guān)注香港傳統(tǒng)愛國學校的情況。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鄧飛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些學校從數(shù)量看屬于“鳳毛麟角”,全港中小學總計約1100所,而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愛國學校,僅有十來所,例如香島中學、培僑中學、福建中學、旺角勞工子弟學校等,雖然占比不大,但發(fā)揮的作用不可小覷。
它們大多創(chuàng)立于二戰(zhàn)后,由社會人士籌募經(jīng)費興辦,主要為清貧子弟提供教育。傳統(tǒng)愛國學校一路行來,歷經(jīng)風雨。香島中學的首任校長盧動,1950年因在學校掛國旗和唱國歌,被港英當局無理驅(qū)逐出境。鄧飛回顧道,當年港英政府對愛國學校的限制和打擊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以檢查衛(wèi)生、消防等借口進入校園內(nèi),肆意擾亂課堂秩序。二是設立規(guī)條,禁止愛國學校畢業(yè)生報考紀律部隊或政府公職。